上观系列报道“业委会来了年轻人”反响强烈,座谈会上与会者畅谈社区治理
张骏|2018-07-30 点击人数:270
社区头条

    上观新闻最近推出“业委会来了年轻人”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昨天,上海团市委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举办“业委会来了年轻人”专题座谈会,来自各区县的青年业委会委员代表和研究社区治理方面的专家齐聚一堂,交流探讨年轻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方法。

“业委会来了年轻人”专题座谈会现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海市第十五次团代会确定了“坚定不移往社区走、坚定不移往网上去” 两大主战略,成立了“青春社区”项目组,在静安、嘉定、闵行、宝山四个区试点开展“团青骨干参与业委会”工作。在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需要发现培养一批有热情有担当有作为的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其中。

 

    静安区临汾街道汾西路88弄的业委会委员周浩这样总结自己在业委会工作的要点:“亮身份,做实事,赢民心。”他提到,目前不少小区业委会老龄化现象依旧比较严重,年轻人参与其中,在做事理念和方法上都会有分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青年人愿意进入业委会并发挥作用,需要专业的引导和培训。

 

青年业委会委员代表周浩发言

 

    与以往相比,近几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自主参与了业委会。徐汇区斜土路街道尚海湾的业委会副主任单伟,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了这一改变:业委会的中坚力量以前是老年人,如今商品房的产权越来越多掌握到2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手中,房屋的所有权带来了权利的觉醒。不少小区年轻人接过了接力棒,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在社区发声的需求。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洋泾花园城业委会主任王舰,通过一件小事解释了新老差异。“以维修资金为例,很多老年业主对此有误解,认为那是房子的养老金。但房子怎么算老?维修资金就该在需要养护的时候就用,让它保持在较完善的状态,等房子老了再补救,一投入就得是大钱。”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观念上的差异,但这意味着对于事情本质的不同看法。这种“不同”会因为年龄差产生,也会因为在小区事务中的参与度而改变。青浦区徐泾镇新虹桥雅苑业委会主任韩冰,在参与小区事务一年后,发现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看法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他称自己在具体而微的小事中充分了解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也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上海的业委会非常务实,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建设小区,实现小区资产的保值增值。上海的参与者也非常注重学习,比如韩冰把上海的物业管理法规做成了小程序“众蚁法典”,没怎么推广就有了6000多个用户,可见上海业委会工作者的学习热情之高,为此在网上被全国的同行称为“上海技术流”。

 

座谈开始前,年轻的业委会主任们忙着个别交流

 

    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长期以来从事社会创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听完年轻人的经历,他认为,共青团推进青年人进业委会非常有必要,“上海的社区治理已经从前台治理走到了后台治理,不是追求前台的活动,而是更看重后台的程序、流程、规则,这需要年轻力量的介入。”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所副研究员李锦峰认为,年轻人进入业委会,不仅有助于提高业委会的代表性,更多样地反映出年轻群体的关切,还能提高业委会委员的专业性,通过新技术的运用,维护社区的公共秩序,提高社区整体福利。


下载业委会app快速成立业主委员会
下载业委会app开通业主委员会办公
用户协议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政府基层管理 业主委员会办公 小区物业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