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整洁有序的居民小区,往往离不开物业“管家”的精心管理。然而,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无物业公司管理的老小区依旧存在,一度,这些无物业公司的老小区基础设施老旧、环境脏乱差等“老大难”问题让人头疼,无人管理、无人清洁、无人维护“三无”现象更让老小区环境、治安等状况“雪上加霜”,居民幸福指数降低了,城市形象也打了折扣。
近年来,南通市新城桥街道文峰社区内的文峰新村就在探索无物业小区自治管理模式中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2012年3月,文峰新村的物业公司因收费难、管理难等棘手问题突然撤走。2011年9月,文峰新村业主委员会到期。小区成了不设防的空间,面临着瘫痪状态,垃圾乱堆,污水横流,外人乱进,业主有事没人管,产生了许多不安全隐患。
“自治业主委员会”管起大小事务
业主们心急火燎找到了社区。在社区的帮助下,业主们决定重新改选。通过民主推选,业主们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区“当家人”。2013年,肖雁军征集民意,听取意见,然后,组织一帮姐妹商量,集思广益,如何将小区运转起来,重新回到以前的正常状态。经过了解、登记、征求意见等工作,肖雁军将瘫痪了一年多的业主委员会终于成立。
大家集思广益,各种难题总能迎刃而解,居民住得很安心,这应归功于小区“好管家”——“自治业主委员会”。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努力,文峰新村“自治业主委员会”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民”工作制度;“自治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两部门共同配合;落实改善邻里关系、增强自治意识、提升自治水平、拓展服务能力四举措。
增强巩固基矗做好基础防范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面对这么一堆烂摊子,业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车库值班室电线混乱卫生间脏乱差现象进行装修改善,消除了安全隐患。在车库安装充电电源一百多个,解决了大家充电难问题。第二件事就是给小区绿化带全部进行了修剪整理。第三件事就是在小区内安装了5个监控设施,把小区严重丢车现象杜绝了。第四件事就是,在2013年10月份,又把整个小区的下水管道全部请施工单位进行了输通。
业主委员会的主任肖雁军同时也是社区邻里的理事长,2014年她的邻里日记就记了厚厚的一叠,据不完全统计,处理大大小小维修及邻里事件120余件。现在邻里居民只要一提到肖雁军,大家纷纷翘起了大拇指说,她真是把理事长当成自己的一份工作在做,现在,小区被她管理的井井有条,面貌焕然一新,真是个邻里好管家。
“停车自管”缓解停车难题
老新村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停车难,尤其文峰新村地处市中心,外来车辆多、停车管理难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社区和“自治业主委员会”启动了缓解停车管理问题的民生微项目。
社区负责牵头项目具体实施有序推动,划定了小区的停车位,车主大会讨论通过了停车收费标准,最终,小区完成了绿地改造,增加了几十个个车位,增设小区电子感应门,并安装了监控探头5个。居民从最初的抱怨和不理解到现在的认同与尊重,完成从“居民”到“公民”的转型,真正实现“我的家园我做主”。
“其乐融融”拉近邻里距离
现在楼房高了,邻居远了,再加之,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社区里,一部分老人是空巢老人、失能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如果没有人关心这些老人,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些老人的饮食起居存在困难,孤伶苦闷的情感更是难以排解。“自治业主委员会”经过统计,优育风邻里70岁以上老人150余人,空巢、失能及需要帮助的达40余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类,第一是跑腿,比如买菜、买药、就医、交水电费等等;第二类是做家务,比如晒被子、洗衣服等等;第三类是进行心理护理,比如拉家常、普及家庭卫生常识、代替他们的儿女慰问他们等等。
为此,“自治业主委员会”及时组织服务圈成员、志愿者和老人进行结对帮扶,帮老人买菜买药,给失能老人洗头、晒被、剪指甲等,陪高龄老人聊天,为他们祝寿等等,作为他们的“邻里儿女”,开展各项助老行动,让老人身心愉悦,健康快乐地生活。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居民自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解决公共问题的担子,是对政府职能的一种补充。居民自治体现了公民自我意识的成长,能激发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的愿望。不少居民都说,“我们在自治的过程中,心态发生了变化,大家知道要把握自己的权利,把社区、党委当成我们的‘帮手’、后盾,这样家园才能建设得更加称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