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沈榄
邮电路19号,是离闹市龙翔桥不远的一个老小区。
今天(9月10日),这里有了一个大变化,小区的“邮电路百年掠影”文化墙正式完工了!
(很有历史感的文化墙)
“我们这里的故事多着嘞!”在小区住了三十多年的夏大伯笑眯眯地打量着文化墙。
墙上还有一首居民自创的打油诗:一条老街定格百年变迁,两幢旧楼伫守城市记忆,三联三领焕活美好社区,四世同贺祖国七十华诞。
“这个文化墙有味道啊!你再看看我们这条路,前不久刚修好的,很平整了,现在再也不用担心要跌跤了。”
(修葺一新的小区主干道)
居民李菊英还记得两个多月前,小区的这条主干道的样子。70来米的路,有40多个窨井盖,有些还破损了。路面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到处是“小水潭”。小区里老年人多,有不少老人家都吃过坑洼凹陷的苦。
(以前的这条小道坑洼凹陷)
今年6月,吴山路社区的“三联三领”挂包部门杭州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关注到了小区的这个情况,主动认领了小区的整改项目。
经过勘测后,杭州市路通市政园林公司为小区量身订制了“手术”方案。
小区主干道汇集了5条支路的井盖,有近三成由于材质问题已有破损,而且,年久失修的雨污水管道功能部分丧失,管线堵塞和破裂情况严重,因为多次排水的抢修,导致小区路面沉降严重。
必须对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进行梳理,把整条路铺装平整,破损井盖要重新更换。
8月初,工程完毕,这条小区主干道终于焕然一新,有了平整的柏油路和坚固的钢纤维材质井盖。
小区破损的大门也换成了崭新的黑漆铁门,而门口的保安亭变身为不锈钢材质,小区公共环境舒适了不少。
在整修过程中,有老居民建议,刷新的墙是清爽,但是不够有特色呀,邮电路是很有故事的一条路,可不可以把故事画在墙上呢?
于是,就有了刚刚完工的邮电路小区专属文化墙!
都讲了些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看看。
其实,历史上邮电路有过很多名字。
邮电路的东段,也就是中山中路至惠兴路段,曾叫“铁线巷”。
在清代《雷峰塔》唱本中,许仙就曾告诉白娘子和小青,自己在“铁线巷生药铺”里干活。
其实,早在南宋时,这里就叫这个名字了。
我们曾在一些博物馆里看到的“南宋金叶子”(当时的一种黄金货币),上面就刻着“铁线巷”。
还有,曾出土的银锭上,也有刻“陈二郎铁线巷”的。可以想见,八百多年前,这里的金银铺子有多繁荣。
邮电路的西段,从惠兴路至浣纱路段,曾名曦坊巷,浣纱路以西段,叫双井西弄。到了民国初,因有很多卖花摊位,便称“花市路”。再后来,为了纪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宋教仁,又更名为“教仁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原杭州市电信局伫立于道路东段,正式改名为“邮电路”,并延续至今。
邮电路16号、19号和52号原本都矗立着杭州为数不多的洋房。
邮电路19号原本有两三幢洋房,对面的邮电路16号则有一幢雅号为“谈风月轩”的洋房。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几幢西式洋房,曾被日本宪兵看中,选为驻扎地,“谈风月轩”成为了日军的司令部。
在上世纪70年代,为了建造学校,邮电路19号的洋房被拆除,“谈风月轩”也成为了杭州市总工会的职工宿舍,主楼的砖木结构假三层房屋保留至今。
离邮电路19号不远的52号住宅又称“勤庐”,由东西两栋组成,西侧为院落式布局,东侧为2层石库门式建筑。这两幢中西式风格的洋房别墅掩于河边树荫下,映在浣纱河波中,别有一番韵致。勤庐最早的主人是英商上海中和洋行华人经理宋季生。1919年,颇有生意眼光的湖州人宋季生看中了浣纱河旁原满清旗营的营地。1932年,宋季生在此大兴土木,兴建豪宅。当年,由于浣纱路填河筑路拆桥毁房,许多老宅今已不存,惟有勤庐仍矗立不倒。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邮电路19号成为省中医院的宿舍楼。
在邮电路住了三十多年的李菊英说,小区环境确实比不过高楼大厦,但大家住在这儿几十年了,邻里之间有大小事情都能帮衬一把,现在整修得那么好,真的高兴啊。
中午时分,在邮电路附近开了三十年小面馆的赵红华招呼邻里去自家的“网红面店”吃面。面馆已经开了三十多年,但一直没有名字,今年,在湖滨街道各方的协调下终于有了正式门面。老板干脆就把招牌定为“无名氏面店”。两个多月前新店开张时,赵红华还送了一百张面票给小区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