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委会主任不知道如何召开业主大会,业委会认为“守住维修资金不用就是好当家”,物业公司无人监管、业主诉求无人响应……上海目前有9000多个业委会,不过业委会选出了,应该如何履职尽责?不少业委会没了方向。
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日前推出了上海首个业委会法治评估体系,邀请行业专家、法律界人士与政府官员,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与实际运作相结合,为业委会工作提出了一套规范要求,清晰明了地告诉业委会应该做什么与怎么做。
街道对业委会运作普遍缺乏有效监管
半淞园路街道辖区是个典型的居住型社区,97个住宅小区已建业委会92个,业委会组建率相当高,但业委会普遍存在的老问题“不作为、难作为、乱作为”,还是或多或少存在。
街道做过调查,“不作为”表现在,有的业委会组织不健全,长期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对物业的监督无人实施,有的业委会不懂得如何履职,甚至认为“守住维修资金不用就是好当家”;“乱作为”表现在,一些业委会未经业主大会授权或同意违规使用公共收益或维修资金,滥用职权,损害业主利益;“难作为”表现在,业委会成员专业知识和社区治理能力不足,想为业主办实事,却不知道如何开好业主大会,等等。
按照《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对业主大会、业委会的组建和日常运作,街道办事处有责任与权力进行指导与监督;但从实际工作看,在业委会组建中,街道尚能发挥主导与指导作用,而在业委会日常运作中,街道往往缺乏监督业委会的有效措施。
“大部分街道对业委会常常处于事后被动指导,发生矛盾问题了、被迫指导的局面。”一位长期跟踪社区治理的专家这样告诉记者,问题的关键在于,街道无法及时全面掌握业委会工作情况,有的业委会拒绝甚至排斥街道的指导与监督。
聚焦矛盾问题高发点与业主关注热点
正是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半淞园路街道探索出台了一套业委会运作的评价制度。
“一方面,为业委会工作提出了一套规范要求,清晰明了地告诉业委会应该做什么与怎么做;另一方面,让街道对业委会运作有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了解到业委会运作情况。”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说。
记者看到,这套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业委会换届改选与变更规范、业主大会规范、专项维修资金与公共收益使用管理规范、物业选聘及监督规范等6大基本项,为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内容。“主要聚焦在业委会运作中矛盾、问题的高发点与业主关注的热点,进行规范性要求。如针对目前较难解决的新老业委会不正常交接,业主反映较多的维修资金和公共收益的使用管理不透明等问题,都有相应的评估标准。”
还有一项根据各小区实际情况的特色项,包括参加业委会联谊会、设立党的工作小组、业委会交叉任职等倡导与鼓励的要求,为业委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做足“软服务”让业委会愿意“走得近”
“评估体系有了,但如何让业委会愿意执行?”上月底,在为业委会法治评估体系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有来自法律界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其实,近年街道在为业委会“软服务”上下足功夫,此次也同步出台了相应配套措施“引导支持”业委会运作。
在街道与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耀江花园居民区4年前率先成立了业委会联谊会,业委会主任通过联谊会平台定期碰头,为自家小区遇到的难题相互诉苦、出主意,关键时候街道与居委会也会出面协调帮忙。如今,业委会联谊会制度已在半淞园路街道推广,92个业委会先后搭建了11个业委会联谊会平台,正逐步解决乱停车、高楼抛物等小区顽疾。不少业委会主任都觉得,街道与居委会对业委会的服务与帮助“有一套”,也愿意与街道与居委会“走得更近”。
今年,街道又为业委会联谊会全部配上了法律顾问:通过购买服务,街道与三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指派专人担任业委会联谊会律师顾问,对业委会选聘或解聘物业公司、调整物业费等重大事项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有了这些“业委会律师”,业委会做起事来更有底气。
下一步,街道还打算探索对业委会进行星级评选,同时设立业委会引导资金,获得星级的业委会,可以项目形式向街道申请资金扶持,星级高的业委会扶持资金的比例相应提高,街道希望以“引导资金”激励业委会规范运作,多为业主办实事。
本月开始,街道将邀请专家对92个业委会根据这套评估体系的要求进行业务培训。这几天,有的业委会主任已经来打听啥时候开课,还有外区的街道相关负责人也想来“取经”。